SPACE ID 在幣安 Launchpad 上的 IEO 以及持續的空投活動都獲得極高關注,昨(21)日 Foresight Talking IEO 系列邀請到 SPACE ID 戰略負責人 Jerry,幫助大家了解 SPACE ID 的發展進程和戰略規劃, 同時就域名及 DID 賽道發表精彩的觀點。
(前情提要:域名服務 Space ID 公布空投規則,社群怒喊白做工、被項目反撸 )
(背景補充:SPACE ID 2.0 》一站多鏈域名聚合,搜索、註冊、交易、管理 4 項全包 )
域名服務 SPACE ID 在幣安 Launchpad 上的 IEO 以及持續的空投活動都獲得極高關注,3 月 21 日 Foresight Talking IEO 系列邀請到了 SPACE ID 戰略負責人 Jerry,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 SPACE ID 的發展進程和戰略規劃,對話中 Jerry 還就域名及 DID 賽道發表了精彩的觀點。
以下為此次 Twitter Space 中精彩分享的文字摘要。
Karen:對於一個成立時間僅僅一年的域名項目而言的話,隨著 SPACE ID 不管是從產品還是數據來看,都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和突破。首先有請 Jerry 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和 SPACE ID。
Jerry:我現在在 SPACE ID 負責戰略和運營方面的工作,我個人之前的從業經歷的話也包括金融行業,然後也在網際網路大廠做過戰略投資,然後其實是從以太坊 ICO 之後,個人一直開始關注 Crypto 跟區塊鏈,然後之後也是非常幸運和 SPACE ID 團隊一起在 DID 賽道做一些自己的嘗試。
關於 SPACE ID 這個項目的話,我先做個非常簡短的介紹。因為實際上 ENS 還是很牛逼的,給了這個行業一個非常大的啟發。
就是在 ENS 出來之前,大家覺得區塊鏈這件事很酷,但是裡面的交互還是都要基於哈希值這些比較深奧難懂的概念。域名實際上給地址做了一層封裝,變得 Human-Readable(人類可讀),就是可以轉換成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字,對比 Web2 的話,就像你把 192.168.1.2 這種 IP 地址封裝成一個 www.,比如說 baidu.com,就這樣每個人都知道的域名。所以我們覺得這件事情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是一個非常底層的東西。
未來我們在區塊鏈領域想嘗試一些非金融的應用的話,比如說這個遊戲、社交,甚至是網際網路方式的應用的話,我們覺得有一個基礎的身份層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畢竟我們不可能永遠都通過地址去做交互,還是需要一個身份層,大家基於這個身份層上再去開發這個遊戲,包括社交這些應用。
Karen:其實就是 SPACE ID 在去年年中的時候就獲得了 BNB Chain 的孵化,之後又順理成章的拿到了 Binance Labs 的種子輪融資,今年 2 月份發布 2.0 版本之後,又完成 1000 萬美元的融資,Polychain、Foresight Ventures 這些機構也都對 SPACE ID 進行了投資。Jerry 能不能給大家講一講 SPACE ID 的背景和起源?
Jerry:剛才也提到,比如說我們發現就是說 DID 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那域名是 DID 裡的一個比較重要且最基礎的一個組件。
目前市場上比如說 ENS,雖然它也很成功,但它現在也只在以太坊上,而且不支持其他的多鏈的生態,而且現在以太主網的 Gas 費比較貴,就是說很難想像是在以太主網上去做一些這種大規模的應用。
我們也是看到了這個市場有這麼一個缺口,的確也是有很多這方面的需求,我們想要打造的就是一個一站式的,包括域名在內的數位身份平台,我可以簡單說一下我們目前取得的一些成就。
我們首發的兩個域名服務,第一個是從去年開始做的.bnb,第二個是今年二、三月份正式公開註冊的,叫.arb(Arbitrum 上的域名服務)。
如果把我們和 ENS 做對比的話,首先我們是去做多鏈,未來也會想要做跨鏈解決方案。ENS 定位是一個做域名發行商,SPACE ID 2.0 平台想進一步去做多鏈的集成,而不僅僅是一個域名發行商的概念,大家可以發現、註冊、交易並且管理「.eth」、「.bnb」和「.arb」域名。
除多鏈聚合外,我們同時把和域名相關的上下游關聯的應用場景都整合在我們最新的產品裡,對用戶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好的體驗。未來我們會進一步延展到 DID 身份。
SPCE ID 數據
Karen:你們現在團隊規模大概有多少人?
Jerry:大概在 10~20 人,然後我們也會根據未來的規劃做持續的擴張。
Karen:目前來說好像很少有項目在做這樣的域名聚合嘗試。想問一下Jerry,在您看來,SPACE ID 2.0 與競品相比的話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Jerry:發行域名實際上沒有一個特別的門檻。但想要做好一個域名,需要的工作量或者說整個行業的門檻還是相對比較高的,Web2 的 www.com 的這種域名是主要針對企業去做的,而 Web3 域名定義的是一個個人的數位身份的概念,會有比較高的一個 to C 屬性,對產品 C 端的運營要求,怎麼樣去打造一個共識,怎麼樣去打造社群,實際上還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
同時 Web3 域名也需要面向 B 端用戶,就是域名要真的能在各種應用場景去落地的話,需要各個項目方去集成的。
此外,還需要面向開發者,盡可能的去把域名封裝工具的這種 API 或者 SDK 做得更加簡單易用,來作為開發者產品中間層。
域名項目最終能跑出來的其實還是鳳毛麟角。
Karen:Jerry 能不能透露一下目前有多少應用和交易所錢包有集成 SPACE ID?
Jerry:從正式產品上線到現在(半年多的時間),我們還是取得了一個比較大的增長的。.bnb 和.arb 總的域名數量加起來應該是 60-65 萬水平,相應的獨立地址數可能是 30-40 萬。
應用集成的話,目前已經有超過 100 個應用,集成了 SPACE ID 的運營服務。比如說錢包方面集成的話,主流的Trust Wallet、BitKeep、TokenPocket 超過 20 家錢包相關的 DApp 也已經集成了 SPACE ID 的域名服務。
後續戰略計畫
Karen:那SPACE ID 後續的一個戰略計劃或者是發展計劃是怎麼樣的?
Jerry:後續的話我們還是會持續的推進重要項目的集成,將到 .bnb 跟到 .arb 應用到整個 BNB Chain 和 Arbitrum 生態系統當中。
除了錢包之外,還有區塊鏈瀏覽器,像 BscScan 也已經集成了 .bnb,還有 .bnb 上會有一些遊戲類、社交類項目,這類項目的話去集成域名是一個比較好的場景,在鏈上去玩遊戲、交互的時候,看到名字總比看到地址的體驗要好。
然後我們也會在集成的深度上去做更深的考量。目前 Web3 整體門檻還是比較高。提倡域名是降低門檻的一個重要部分。那理想中未來的應用應該不再出現任何讓人看不懂的就是一串亂碼地址,應該都是用域名去做一個封裝。在錢包層面我們也看到最近智能合約錢包、帳戶抽象錢包發展得也挺好的,然後未來是有機會把一些痛點,比如說 Gas 或者助記詞做得更加無感的。
在這方面我們希望和錢包,包括其他一些跟鏈上身份相關的,不管是數據也好,還是入口,去做一個更深度的集成,讓用戶更加無感地參與 Web3。
其他我們會繼續推進主打的多鏈的支持,甚至會在跨鏈方面去做一些想法和嘗試。
然後,我們可能也會做一些這種運營方面的基礎設施。項目方等可以利用我們這套基礎設施去做一個他們符合他們自己需求的運營服務。
最終願景的話,其實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是想打造一個 Universal Name,就是可以聚合你各條鏈上的域名,或者你各條鏈上的資產跟身份的,最終的話還是希望是變成一個真正打造數位身份的概念。除了域名,錢包、NFT 頭像、鏈上交互記錄、鏈上 credential(憑證)、Reputation(聲譽)以及 Web2 跟 Web3 結合的一些數據,這些點其實是可以串成一條線的。
Karen:你們有計劃添加子域名嗎?
Jerry:子域名我們也是有計劃的。像在 Web2 的話,用 Google.com 或者 Gmail 很容易就可以有一套這種帳戶體系出來。Web3 的確是缺乏一類帳戶體系的,像子域名實際上是非常適合用來做這套項目體系的。
Karen:總的來說 SPACE ID 後續的發展計劃還是主要圍繞持續的項目集成,降低門檻,構建無感體驗,以及多鏈、跨鏈支持這幾方面來努力。針對後續的代幣獎勵機制,Jerry 能不能詳細展開給大家講一下。
空投細節
Jerry:針對空投計劃,第一階段已經宣布了,符合資格的用戶明天就可以去官網領取空投。
未來的一些運營計劃的話,網站上會有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呈現。有一個叫 Voyage 的入口,你可以看到你過去的旅程,以及我們未來的一些運營活動。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 Voyage 2 是以 Referral 邀請新用戶為主題的活動,只要是在第一輪空投的快照期之後,來註冊.bnb 或.arb 域名的用戶,都算新用戶,註冊之後獲得一個Voyage Box,就是一個有點像盲盒一樣的小寶箱。具體的開分機制現在還沒公佈,現在是可以領箱子。這週四我們會公佈一個開箱方案。
在這個活動裡,我們鼓勵大家去幫我們邀請一些 Web3 裡資深的一些社群,比如說,我們給這個箱子也設了一些稀有度等級,如果你能邀請一個藍籌 NFT 社群的用戶來我們這兒註冊.bnb 或.arb 域名的話,對於這個邀請者和被邀請者,我們都會給到一個最高的等級稀有度的這麼一個寶箱,會開出來一個最高檔次的分數。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是去和藍籌 NFT 社群有一些更多的互動,大家一起去把生態做大。
後續的話,我們還會陸續的推出新的 Voyage 活動,可以在我們官網上路線圖裡看到給出的一些線索。
Karen:目前的域名和DID 存在非多鏈、不能跨鏈、隱私、落地的應用場景受限這樣的痛點,對於項目方來說,這也是比較大的挑戰。在您看來的話,就是當前這些域名等DID 類項目,面臨的主要瓶頸還有哪些?
Jerry: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點是,現在整體的基礎設施方面的門檻太高,導致新用戶很難加入,這是痛點,但同時也是機會。
DID 類項目還有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大家可能做的東西都跟多多少少有些關係,但可能會是相對散一些。比如說域名、PFP 頭像、錢包,憑證、聲譽,但現在還沒有一個環把這些相關的數據、相關的入口都給串起來。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域名是非常適合去做這麼一個抓手的,可以作為一個集成 Web3 跟 DID 相關的數位身份相關的信息的這麼一個入口級別的東西.
Karen:您認為在 Web3 的持續發展中,域名和 DID 會賦能哪些賽道,或者說它還有什麼樣的應用場景?
Jerry:短期之內可能想空間比較大的還是說遊戲跟社交,基於鏈上的話,可能會有一套新的玩法,比如說在這個過程中收集到的一些寶藏、積分都可以 NFT 化。
包括社交也是可以用 Web3 的方式去做的話,能夠將社交關係放到鏈上,對比微信這些的話,更加去中心化,等於說你的社交關係網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可以用關係網去登錄微信,或者登錄其他一些社交應用。
我覺得可能現在距離比較理想的場景還稍微有些距離,還是因為現在整個 Web3 的基礎設施層面的東西還沒有完全建好。
這也是我們一開始去做域名的一個核心邏輯,對於用戶來說是一個定義用戶身份的非常基礎的組件,對於 Web3 上面的項目方來說,也會是一個建立它的一套用戶體系 \ 帳號體系 \ 會員體系的這麼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當這些身份層和帳號體系的東西被做出來之後,上面的應用才會得到一個更加跨越的發展。
SPACE ID 要成為 Web3 的入口級服務
Karen:那 Jerry 您是如何看待域名和 DID 在 Web3 世界中的重要性的呢?
Jerry:在現實世界裡你的身份可能是由你的身份證、或者微信帳號、支付寶帳號這類定義的,現實身份的數位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價值捕獲最高的可能就是微信、支付、Google,在網頁端你的身份實際上就是一個你的Gmail 帳戶,它會聚合各種各樣的東西,你只要有了一個 Gmail,你在網頁端去登錄任何的應用,都可以直接 login in,你的 Gmail 就是一個身份性的存在,裡面也承載了大量的在 Web2 裡這個活動的數據,都會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我們覺得在 Web3 裡現在還是缺乏一個這樣一個入口級別的存在,也阻礙了現在 Web3 裡其他應用的發展。
把 DID 做好之後,它的價值也是無比巨大的。對於 Web3,相比 Web2 或者說相比微信支付來說,更重要的一點還是我之前說的託管跟非托非託管的概念,微信支付寶會犧牲你對於你自己數據的所有權的情況下而做出的妥協。
在 Web3,我們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做一個更加開放的 DID,你拿回自己的數據所有權,你可以做到一個互操作性更強的體驗,更好的生態。
Web3 裡,大家很多的重要項目都是基於開源的協議去做的,我們有了一個 DID 之後,數據都匯聚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數據去和 Web3 中各種各樣的協議去做訪問,不存在之前提的這種數據不互通等問題。
而且最重要的一個價值,把所有權拿回了自己手中,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創造出的價值,可能更多的就會回歸本身,而不是說被一些大公司所捕獲。這是我們對於整個 DID 跟 Web3 未來一個比較樂觀的一個願景。
Karen:總結下來就是,DID 不僅僅是一個 Web3 身份的代表,也是社交、DeFi、遊戲和元宇宙的一個聲譽展示、信用基石。
其實 DID 項目尤其是域名來說馬太效應非常強,佔據先發優勢的域名項目會有非常大的主導權和賽道優勢,目前來看的話,ENS、SPACE ID 以及 ARB ID 目前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那長期來看的話,SPACE ID 目前在不斷的集成到更多的交易所和錢包,也在擴展使用場景,同時在構建類似 Gmail、支付寶的 Web3 一站式身份平台。
值得提一下的是,上周北京市發布的推動網際網路 3.0 發展的方案中有指出,會支持開展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身份技術研發,支撐構建網際網路 3.0 可信虛擬系統。雖然說目前可能我們現在看到 did 關係不是非常大,但是當之後 Web3 以規模級別的增長趨勢發展的話,用戶基數和使用場景會激增。
📍相關報導📍
幣安新 IEO》Web3域名Space ID上線Launchpad,BNB快照3/22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