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度拆解了當前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加密支付卡,包括 Bybit、Bitget、SafePal、Morph、Infini、Coinbase、Nexo、MetaMask、1inch 和 RedotPay,結合其申請門檻、支援資產、費率結構、現金回饋機制及鏈上互動能力,進行系統性梳理和橫向對比。
(前情提要:幣託攜手凱基「刷卡即投資加密貨幣」,首張信用卡點數可換BTC、ETH、USDT)
(背景補充:國內首張信用卡回饋比特幣!「凱基幣享卡」 合作MAX最高返 7%,兌換三大加密貨幣再加碼50%)
隨著全球加密貨幣基礎設施的逐步成熟,使用者對於鏈上資產 「現實可用性」 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如何將鏈上的資產真正用在現實生活中,一直是加密使用者關心的問題。
加密支付卡(也稱為 「U 卡」),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悄然崛起 —— 它們不僅打通了資產使用的 「最後一公里」,也在悄然重塑人們對錢包、PayFi 與支付網路的理解。
無論是直接繫結移動支付軟體進行消費,還是通過抵押比特幣借出穩定幣靈活應對市場行情,加密支付卡的玩法越來越豐富。它們當中,有以交易所為依託、主打穩定性和返現獎勵的,也有以錢包或協議為基礎、強調鏈上原生資產和可組合性的。今天的加密支付卡,已經成為一個實用且日益成熟的加密金融入口。
為了釐清這類產品的真實使用體驗和差異點,Odaily 星球日報基於大量的資訊蒐集和社交平臺的使用者回饋,深度拆解了當前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加密支付卡,包括 Bybit、Bitget、SafePal、Morph、Infini、Coinbase、Nexo、MetaMask、1inch 和 RedotPay,結合其申請門檻、支援資產、費率結構、返現機制及鏈上互動能力,進行系統性梳理和橫向對比,幫助讀者在這片迅速演化的領域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張 「通行證」。
適合中文區使用者的新手 U 卡
Bybit 卡:使用最廣泛的交易所 U 卡
Bybit 近期推出的虛擬借記卡因其無年費、低門檻的特性,在最近的社交平臺較為火熱。這張卡片支援大陸 KYC 認證,辦理過程免費。
申請流程相當簡便:使用者首先需要註冊 Bybit 帳戶,完成註冊後,在平臺進行實名認證,據悉使用中國大陸身份可以通過 KYC 稽核。認證通過後,在首頁找到 “Card” 選項進入申請頁面,然後使用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地區進行開卡:
- 選擇澳大利亞作為開卡地區,選擇這個選項的情況下,申請虛擬卡不需要提供地址證明。提交申請後,稽核時間大約需要 5 至 7 個工作日。這個版本下,卡片的預設貨幣為美元。
- 使用者也可以選擇歐洲經濟區(EEA),但需要注意 EEA 版本需要提供歐洲經濟區地址證明,如歐洲地址的水電帳單、信用卡帳單等。此版本下卡片的預設貨幣為歐元。
在使用方面,該卡可以在 Bybit App 裡進行管理,虛擬卡可以直接繫結 Apple Pay、Google Pay 等消費,在全球支援 Mastercard 的商家均可刷卡使用。
推特近期訊息稱,澳大利亞版本的虛擬卡近期已經無法繫結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進行消費,這主要是由於返現活動被擼毛工作室等過度利用所致。但也有使用者訊息稱,支付寶的碰一碰可以進行交易,這點可能根據每個使用者的帳戶風控不同也有所不同。如果需要繫結這些支付工具,可以考慮申請歐卡版本,據推特資訊,歐卡版本目前仍可正常繫結支付寶等進行使用。
在費率方面,Bybit 卡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交易手續費介於 0.9% 至 3% 之間,具體取決於開卡地區、交易幣種以及消費地點等因素。部分交易可能會產生額外的中間商手續費(如支付寶等平臺)。目前平臺正在開展新卡促銷活動,使用者消費可享受 10% 的返現優惠。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同地區的消費可能會產生額外的貨幣轉換費等成本。例如,如果使用者在使用日元的商戶刷卡消費,那麼最終的手續費中可能會包含從美元 / 歐元轉換為日元的匯率,而這部分也需要使用者承擔。總體而言,這張卡與交易所掛鉤從而使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當前市場上較為便利的選擇之一。
Bitget 卡:為 VIP 提供的專屬支付卡
相較於傳統銀行卡,Bitget 推出的虛擬借記卡同樣以 「無年費」 與 「直接消費 USDT」 作為主要賣點,吸引了不少加密使用者的關注。該卡目前支援兩種卡組織選項:銀聯(UnionPay)和 Mastercard,覆蓋不同地區和消費場景下的實際需求。
Bitget 卡的發卡方為 DCS(DeCard)品牌,該機構為新加坡本地受監管的發卡銀行,據市場訊息已經被 Bitget 收購了大部分股權。儘管 DeCard 也提供面向個人使用者的卡申請服務,但該路徑通常要求申請人具備新加坡本地身份認證和手機號,門檻較高。因此,通過 Bitget 平臺申請是更為可行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Bitget 卡當前並非對所有使用者開放申請。根據平臺現行規則,只有達到 VIP 等級的使用者才具備申請資格,其中一個常見的門檻是帳戶餘額需達到 3 萬 USDT 或等值資產。因此,該卡的目標使用者群體更多面向高淨值或活躍交易使用者。
目前 Bitget 卡同樣支援 Apple Pay、Google Pay、支付寶、微信等繫結操作,其功能聚焦於鏈上資產的流動性釋放與日常消費結合。需要注意的是,Bitget 卡種類不同,官方網站上的 Bitget 卡是以美元為底層結算貨幣的 Visa 卡,而推特上較為火熱的 Bitget 優享支付卡是以新加坡元作為底層結算貨幣的 Mastercard / 銀聯卡,略有不同。根據 Twitter 上的使用者體驗來看,此卡在所有支援 Mastercard 地方都可以流暢使用。
同時,Bitget 在主頁上寫明,未來會有 BGB 返現的機會。
從費率來看,Bitget 卡的交易手續費同樣為 0.9% 至 3%,主要受到交易幣種、消費地點以及是否涉及貨幣兌換等因素影響。例如,若在非美元 / 新加坡元的地區進行以 USDT 結算的交易,可能會觸發一定的貨幣兌換費用。此外,不同支付通道(如銀聯與 Mastercard)也可能影響到帳時間與中間手續費。同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也會在 300 元以上的額度的交易中收取手續費。
總體來看,Bitget 卡作為交易所衍生的虛擬金融產品,為使用者提供了又一個將加密資產用於現實消費場景的通道,尤其適合資產規模較大、頻繁跨境消費的使用者群體。
SafePal x Fiat24:不只是一張 U 卡,更是一個合規銀行帳戶
與傳統意義上的 「虛擬卡」 不同,SafePal 提供的是一種更為融合式的加密金融服務,其背後由瑞士註冊銀行 Fiat24 提供基礎帳戶支援。使用者在完成身份認證與地址驗證後,將獲得一個真實的歐洲銀行帳戶(含 IBAN),可用於國際收款、出金、甚至與該帳戶關聯的借記卡消費。
申請流程相較其他卡片略為複雜。使用者需先在 SafePal 錢包介面內進入相關模組,前提是帳戶所在區域支援該服務(目前包括中國大陸)。接下來,使用者需要在 Arbitrum 網路上轉入少量 ETH 用於鑄造身份 NFT,作為獲取 Fiat24 銀行服務的必要憑證。完成 KYC 與地址認證後,系統將分配一個 Fiat24 銀行帳戶,並可同步申請與帳戶繫結的 Mastercard 借記卡。2023 年部分使用者曾收到 Visa 卡,目前主流版本為 Mastercard。
該卡片同樣支援繫結 Apple Pay、Google Pay、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繫結等等,底層結算貨幣支援歐元、美元、瑞士法郎和人民幣。
在費率方面,SafePal 借記卡的綜合費率區間為 1% 至 3%,視具體交易結構而定。帳戶出金環節約為 1% 手續費,而同幣種消費則不再額外收費,對於以上四種貨幣有消費需求的使用者來說是好訊息。一旦銀行卡中的法幣餘額耗盡,系統將自動從繫結的加密貨幣餘額中進行扣費,實現加密資產的消費。
同時,因為使用者獲得的是一個完整的銀行帳戶,該帳戶支援國際轉帳至各大銀行,以及 ifast、Wise、Revolut 等國際數位銀行,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的實驗和費率評估。
相較其他交易所主導的卡類產品,SafePal 與 Fiat24 的合作更接近於傳統金融服務向加密世界的延伸。它為使用者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張卡片,更是一個可自由收發歐元、關聯加密資產、並具備合規身份標籤的完整金融帳戶,特別適合有跨境收支需求或資產出口需求的使用者群體。
Morph Black Card:高階信用卡方面的 「扛把子」
Morph Black Card 是由定位消費 L2 的 Morph 推出的旗艦級會員權益載體,定位於高淨值加密使用者的 「鏈上身份 + 現實特權」 組合產品。不同於傳統虛擬借記卡,Morph Black 的申請門檻為持有特定的 NFT —— Morph Black NFT,其在二級市場上的當前地板價約為 0.87 ETH。這一 NFT 不僅象徵著使用者的會員身份,更內嵌了鏈上金融權益的定價與流轉功能。
在功能設計上,Morph Black NFT 被官方定義為 MorphPay 生態的旗艦資產,其持有者將可能獲得平臺未來 Morph Token 空投,享有最低完全稀釋估值(FDV)階段的分配權。同時,NFT 還將連結到包括 BAI Fund 在內的多個生態專案為使用者帶來空投激勵,持卡人還可參與平臺鏈上存款,獲得年化收益率最高可達 30% 的回報。
在卡片權益層面,Morph Black 卡為 22g 的實體黑金質地卡片。持卡人完成 KYC 後可申請該卡,宣傳的權益包括免除傳統黑卡常見的約 300 美元年費,並在出入金過程中享受低至 0.3% 的手續費(視換匯需求而定)。該卡設有高達 100 萬美元的單日出入金額度,還將附帶新加坡的美元銀行帳戶。同時,據平臺公開資料與社群討論,該卡還將聯動全球範圍內的酒店、機票預訂和私人禮賓服務,可能通過 Aspire VIP 體系提供支援,為加密資產持有者打造類似傳統高階信用卡的出行與生活配套服務。
此外,據社群與社交平臺訊息,Morph Black 實體卡可能基於 DCS(DeCard)發行體系構建,其資方 Bitget 被傳已收購 DCS 大部分股權,因此該卡極有可能是以 DCS 的 Mastercard 卡為藍本開發,部分權益可能將會來自 DCS 黑卡 Imperium World Elite Card,且具備信用卡機制。
據 Morph 團隊表示,未來將推出面向更廣泛使用者的普通卡版本,以擴展套件其支付網路與生態滲透力。整體而言,Morph Black Card 是目前市場上最具 「高階金融」 象徵意義的卡類產品之一,適合尋求資產尊享化、權益可組合化的加密資深使用者群體。
值得一提的是,Morph 在幾天前剛剛開始了 Morph Platinum SBT 的銷售。通過鑄造 Morph Platinum SBT,使用者可以在 500 億美元的 FDV 下確保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額度權益,並在 TGE 時解鎖 50% 的代幣。同時,SBT 持有人將會獲得 Morph 白金卡(Platinum Card),關於卡的細節尚未披露,但同樣是一張支援加密貨幣直接消費的 U 卡,贈送價值 300 美元的一年黑卡卡片權益試用。目前,鑄造 Morph Platinum SBT 的費用為 0.3 ETH。
Infini Card:支援 OnlyFans 的虛擬卡
Infini 旗下擁有三種不同的卡片:Meow Card 與 Rabbit Card 是核心虛擬卡產品,面向不同使用者需求提供靈活的鏈上支付與日常消費解決方案。目前,兩種卡片均以 9.9 美元的定價出售,不收取年費或月費,支援繫結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是少數相容中國使用者主流支付工具的境外虛擬卡產品之一。
Meow Card 屬於 Mastercard 網路,更適用於以人民幣計價的日常消費場景,其交易服務費為每筆消費金額的 0.8%。在進行非美元幣種支付時,系統將自動進行貨幣兌換,並收取 1% 至 1.5% 的跨境手續費,最低為 0.01 美元。
Rabbit Card 則採用 Visa 網路,定位更側重於美元商戶,尤其適用於一系列訂閱制平臺,包括 ChatGPT Plus、OpenAI API、Midjourney、Cursor、AWS、Google Cloud、Notion、Godaddy、GitHub 等開發類服務,同時覆蓋 Netflix、YouTube、eBay、Amazon 等主流消費平臺,基本覆蓋日常需要使用的全部美元訂閱服務。Rabbit Card 的基礎服務費亦為每筆交易 0.8%,但其非美國商戶或非美元交易的費用為固定 1% 加 0.50 美元,同樣設有 0.01 美元的最低費率門檻。
當然,Infini 官網還貼心的為使用者標明,無論是 Meow Card 還是 Rabbit Card,都支援 OnlyFans 的訂閱,確實把使用者需求落到了實處。
兩款卡片雖為虛擬形式,但在實際使用中均可快速繫結至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實現無縫支付體驗。官網上可以看到,Infini 實體卡產品 Woof Card 正在籌備中,未來將支援 Apple Pay 與 Google Pay,並具備更廣泛的線下支付能力,預計將進一步拓展使用者群體。
海外居民的福利卡種:無手續費卡、返現卡、「借貸」 卡
注:以下所有的 KYC 要求均為 「居民」,而不限國籍。即,能夠提供當地居住地址證明,如水電帳單和信用卡帳單的居民,按照不同髮卡方的要求,KYC 難度也有所不同。
Coinbase 卡:唯一一張 「無手續費、無損耗」 的支付 U 卡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合規背書的加密貨幣交易平臺之一,Coinbase 推出的借記卡在使用者信任度與資金安全性方面擁有顯著優勢。該卡面向擁有 Coinbase 帳戶的使用者發行,特別適用於常駐美國或歐洲經濟區(EEA)的居民。申請人必須具備所在地的合法居留身份及真實居住地址,不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 KYC 稽核。
但是,嚴格 KYC 換來的是高階福利:Coinbase 借記卡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免除所有費用;其 「原生資產支付」 機制讓使用者可直接使用 USDC 等穩定幣進行日常消費。平臺還支援免手續費將法幣兌換為 USDC,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持卡人的資產轉換成本。日常交易以及 ATM 提現也通常免收手續費,為使用者提供了幾乎無損耗的支付體驗。此外,卡片為 VISA 借記卡,可在全球範圍內支援該網路的商戶和服務中正常使用,覆蓋場景廣泛。
使用者在將資金從 Coinbase 提現至本地銀行帳戶時,如帳戶位於 Coinbase 支援的國家或地區,通常可以實現快速到帳,整個流程被廣泛評價為 「絲滑且穩定」。此外,Coinbase 偶爾會針對借記卡使用者推出返現活動,儘管頻率不高,但對長期持卡者而言是一種額外激勵。
總體而言,Coinbase 借記卡因其合規背景、低費率體系與良好的法幣出入金體驗,成為歐美使用者中最受歡迎的加密借記卡之一。對於已經在 Coinbase 平臺進行資產管理的使用者而言,該卡無疑是其鏈上資產日常使用場景中的理想延伸。
Nexo Card:居住在歐洲人士的返現信用卡
Nexo Card 由總部設於法國、在歐盟及英國具備合規牌照的加密交易平臺 Nexo 推出,僅面向歐洲經濟區(EEA)及英國居民開放服務,中國護照持有人需要歐洲的地址證明和居留卡才可以開設。這張卡不僅支援加密資產消費,更是少有的真正的 「信用卡模式」 的 U 卡,允許使用者先行支付、後續歸還,還支援相當費率的返現,是少有的能和北美信用卡一爭高下的甜點卡。
Nexo Card 屬於 Mastercard 網路,在網路內商家基本均可以使用。
Nexo Card 的返現機制採用基於使用者資產配置的動態獎勵模型。所有日常消費都可獲得加密貨幣返現,基礎返現為消費金額的 0.5%,支付幣種可在平臺內靈活選擇 NEXO Token 或比特幣(BTC)。當用戶帳戶中持有的加密資產總額超過 5,000 美元時,將自動被納入 Loyalty Program,並根據 NEXO 代幣在資產組合中的佔比被劃分至不同的忠誠等級,從而獲得更高比例的返現激勵。
具體而言,最高的白金級使用者可獲得高達 2% 的 NEXO 代幣返現,或選擇以 0.5% 的比例返還 BTC;黃金級使用者分別為 1% 和 0.3%;銀級為 0.7% 和 0.2%;而基礎級別則維持在 0.5% NEXO 或 0.1% BTC 的返現水平。該階梯式獎勵機制鼓勵使用者在平臺持有更多 NEXO Token,從而增強使用者粘性與平臺代幣的內在價值支撐。
在費用方面,Nexo Card 無年費和月費,外匯轉換手續費結構也較為透明,但與傳統的轉換費率設計並不一樣。如果是交易幣種與卡片預設幣種(歐元或英鎊)相同的話,是不收費的;對於卡片幣種(歐元或英鎊)與商戶當地貨幣不同的交易,即外幣交易,系統將對交易金額進行幣種轉換。若交易以歐元、瑞士法郎或者英鎊結算,貨幣轉換費用僅為 0.2%;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幣種則是 2% 費率。此外,所有周末進行的外幣交易還將額外加收 0.5% 的手續費,這一規則不免有些奇怪。
結合其信用支付能力、動態返現制度以及加密資產導向的會員模型,Nexo Card 為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資產使用場景之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橋樑,適合居住地點在歐洲而且需要返現需求的使用者。
RedotPay(小紅卡):港澳臺地區的支付友好方案
RedotPay 是一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加密支付公司,於 2023 年底正式推出其加密貨幣支付卡,旨在滿足使用者在現實場景中使用加密資產的便捷需求。該卡的核心定位類似於傳統的籤帳金融卡(debit card),使用者在消費時,系統會直接從其繫結帳戶中扣除加密貨幣等值金額,用以支付消費金額,整個過程無需提前入金至法幣帳戶,也不涉及信用貸款功能。與此前介紹的交易所背景的卡類產品不同,RedotPay 並非虛擬貨幣交易所,而是專注於提供基於區塊鏈的支付解決方案,因此其卡產品也更聚焦於鏈上資產的使用路徑本身。
該卡目前不支援中國大陸居民註冊與使用,但可在多個海外區域進行申請和消費。整體費用結構處於中等水平,綜合手續費約為 1% 至 3% 之間,具體費率取決於幣種轉換及消費場景。RedotPay 卡的一大亮點在於其對 Binance Pay 的直接支援,使用者可通過 Binance 錢包體系完成入金和結算,使其在鏈上生態的互通性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在卡片型別方面,RedotPay 提供的是 VISA 卡,這在加密卡市場中相對少見。此外,該卡免除年費,為使用者降低了長期持卡成本,但實體卡申請則需支付一次性 100 美元費用。
在費率方面,Redotpay 給出了一個完整的費率表:
其中可以看到,非預設底層貨幣的交易費率是 1.2%,ATM 取現費用是 2%,交易費用是 1%。這些費用不包括交易平臺(如支付寶)收取的費用。
總體來看,RedotPay 加密卡面向的是有跨境生活或線上消費需求的海外使用者,適合希望將鏈上資產直接用於日常支付、同時不依賴中心化交易所進行資產託管的使用者,是目前加密卡市場中少數走 「輕平臺化」 路線的代表產品之一。
去中心化專案方 U 卡系列,主打自託管資金
MetaMask Card:Metamask 官方推出的低手續費支付卡
MetaMask Card 是由加密錢包巨頭 MetaMask 推出的一款輕量級加密支付工具,主要面向已有錢包使用者,旨在將鏈上資金直接延伸至日常消費場景中。該卡目前正處於早期開放階段,僅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開放註冊,包括美國(不含紐約和佛蒙特州)、英國、歐盟成員國、瑞士、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巴西等市場。其全球版本尚未全面開放。
Metamask 卡同樣屬於 Mastercard 商戶網路。據悉,未來會有實體金屬卡作為空投權益開放。
在資產支援方面,MetaMask Card 目前支援 USDC、USDT 與 wETH 三種代幣,所有資金必須儲存在 Linea 網路中,使用者需將相關資產跨鏈至該鏈上進行入金。入金後,卡片可直接連線至 Apple Pay 或 Google Pay 實現移動支付,無需實體卡即可使用。使用過程中,每筆消費時系統將即時將所選加密資產兌換為法幣,並結算為當地貨幣,轉化過程在交易發起時即時完成。
手續費方面,使用 USDC 或 USDT 等穩定幣進行支付時,僅需承擔一次 Linea 網路的 gas 費用,通常在 $0.02 左右;而若使用 wETH 等非穩定幣,還需額外支付 0.875% 的鏈上 swap 手續費。所有費用將在交易完成後在卡片後臺 「Manage」 模組中展示,使用者可檢視詳細帳單,包括兌換匯率、扣款金額及手續費等資訊。
此外,MetaMask Card 對所有消費提供 1% 的 USDC 消費返現,進一步提升使用者在鏈上資產直接消費場景下的價效比。這種返現模型及視覺化的費用結構,使得該卡非常適合熟悉 DeFi 與鏈上操作的使用者群體,尤其是已經將 MetaMask 錢包作為主要資產管理工具的使用者。
1inch Card:允許抵押借出穩定幣消費的神奇 「借貸」 卡
由加密聚合交易平臺 1inch 推出的 1inch Card,是由 Crypto Life 提供支援,並以 Baanx 作為合規出入金服務商的一款加密資產消費卡。該卡不僅具備常規的鏈上支付能力,更通過 「抵押 + 借貸」 的模式,為使用者提供更具策略性的資產消費選擇。在身份驗證方面,1inch Card 所需的 KYC 程式與 Baanx 生態下其他產品相似,主要面向歐洲經濟區和英國的合規居民開放,需要當地的地址證明。
與多數加密卡直接消費鏈上資產不同,1inch Card 允許使用者以 BTC 或 ETH 作為抵押物,借出穩定幣用於日常消費。使用者可選擇 USDC、USDT 或 EURT 作為借出幣種,並可在 6、12、18 或 24 個月之間設定借款週期。該借貸模型對於長期看漲加密資產的使用者尤其友好。舉例來說,在比特幣價格較低時,使用者可通過抵押 BTC 借出穩定幣用於消費,而無需直接消費自己的比特幣。當 BTC 價格上漲後,使用者可選擇歸還穩定幣,從而贖回更高價值的原始資產。這種機制不僅保留了資產的未來增長潛力,也滿足了現實流動性需求。
當然,穩定幣借貸必然有利息,但只要抵押資產的上漲能夠覆蓋這部分利息,借貸卡的優勢就非常明顯。根據官網,借貸期間,每月需自動償還利息部分,扣款操作通過系統內穩定幣錢包自動完成。一旦借款與利息全部償還,使用者將原樣收回所有抵押資產。
同時,平臺支援使用者獲得最高以其抵押資產價值的 60% 的信用額度。
在支付幣種方面,1inch Card 支援 BTC、ETH、LTC、XRP 等主流 Layer 1 資產,但暫不支援 Layer 2 網路資產。使用者消費時,系統將自動轉換為法幣並完成結算。平臺收費結構較為複雜但清晰:卡片消費手續費為 2%,加密貨幣之間的兌換及加密轉法幣均為 1.75%;若為加密資產提現,手續費為 0.4% 至 0.5%;通過銀行轉帳提取法幣則需支付 3.49%。在卡片服務方面,無年費及維護費,但英鎊取現需支付 €2.50,外幣取現則為 €3.00 外加 1.5% 的手續費。
以上手續費看似高,但實際上並不疊加。也就是說,直接刷卡消費就是 2% 加上潛在的外匯轉換費用,而以 1.75% 的費率轉換成法幣後,就可以直接以法幣消費,總體來說和其他加密資產區別不大。
此外,1inch Card 提供每筆消費 2% 的加密返現,進一步提高了日常使用的價效比。結合其基於抵押的穩定幣借貸能力、靈活的期限設定與廣泛支援的資產型別,1inch Card 不僅是一張消費卡,更是一個面向加密資產持有者的微型金融工具包,在日益融合的 DeFi 與現實金融場景中佔據了獨特位置。
📍相關報導📍
Pornhub 遭美國超過 1/3 州封鎖!無法使用信用卡、仰賴加密貨幣支付
日本首張合規加密貨幣信用卡「Slash Card」預告2025上市,$SVL一度跳漲12%
幣安重新開放MasterCard、Visa信用卡買幣,監管麻煩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