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傳出正推動讓英特爾(Intel)和台積電組成合資公司的計畫,半導體產業專家警告,這對台積電是最差的選項,比起課徵關稅更不利,台積電會面臨技術外流風險,恐危及先進製程領先優勢。
(前情提要:OpenAI 首款自研發 AI 晶片料今年完成設計交由台積電試產,能制衡輝達霸主地位?)
(背景補充:大摩:關稅戰恐使台積電等科技股爆跌20%,建議先獲利出場)
據國際金融服務供應商貝雅(Baird)發布的報告,美國政府可能正推動一項讓英特爾和台積電組成合資公司的計畫,該報告指出,台積電將派遣工程師前往英特爾的 3 奈米 / 2 奈米晶圓廠,提供專業知識,確保該晶圓廠和英特爾的後續生產計畫可付諸實行。
同時,該晶圓廠「可以分拆成新實體,由台積電和英特爾共同擁有,並由台積電負責營運」,報告指出,這個實體將可獲得美國晶片法資助。
美政府推動台積電與英特爾合資?
貝雅分析師 Tristan Gerra 表示,雖然上述消息尚未獲得證實,且相關計畫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但此傳聞具合理性,可進一步奠定英特爾前執行長所聚焦的公司核心競爭力和製造力。
Tristan Gerra 認為,此舉讓英特爾除了現金流可獲得改善,未來重心也能放在設計和平台解決方案上,同時,一間成功的晶圓廠最終可望吸引那些重要、但無晶圓廠的公司,多元經營進入一個地理位置可靠的生產模式。
儘管上述傳聞未獲證實,但受此消息衝擊,台積電今日股價一度下跌逾 1.8% 或 20 元,最低來到 1080 元,終場收跌 0.91% 或 10 元至 1090 元,而英特爾股價則逆勢大漲 7.2%,收在 22.48 美元。
台積電恐技術外流、比課關稅更不利
上述消息一出,引發市場震撼,據中央社報導,有半導體業專家直言,這對台積電是最差的選項,比起課徵關稅更不利,台積電會面臨技術外流風險。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總監劉佩真分析,英特爾當前營運面臨困境,技術發展遭遇瓶頸,綜觀全球半導體製造業,台積電技術處於領先地位,台積電若與英特爾合資公司,將可協助英特爾突破困境,並扶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發展。
但劉佩真坦言,與英特爾合資公司,對於台積電反而不利,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先前即曾公開表態,不考慮收購英特爾的晶圓廠,不願接手英特爾的爛攤子,若與具競爭關係的英特爾合資公司,台積電還恐將面臨技術外流的風險。
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廠、德國德勒斯登廠雖採合資模式,劉佩真指出,台積電日本和德國廠皆是與客戶夥伴合資,且為成熟製程技術,與英特爾合資公司,勢必以先進製程技術為主,一旦技術外流,恐將危及台積電先進製程領先優勢,尤其美國總統川普以美國利益為優先,台積電若與英特爾合作,可能會處於下風位置。
劉佩真表示,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技術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美國若對晶片課徵關稅,台積電應可順利轉嫁客戶,因此,與英特爾合資公司,對台積電是最壞的選項,比起課徵關稅更不利。
📍相關報導📍
王永慶當年賣光5%台積電持股「現值1.4兆」,嫌棄代工賺不了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