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通膨高企到底是怎麼回事?降低關稅真的能解決美國高通膨高企嘛?今天,動區專欄作者 投研雙傑 將聊聊美國通貨膨脹那點事。
(相關補充:中美「貨幣泡沫危機」三部曲〈一〉美元擴張的底層邏輯一次搞懂!)
近日,多名美國重磅政治人物接連發聲,建議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
想當初川普關稅大棒揮得虎虎生威,現在這是良心發現了?
No No No,是美國真的扛不住了。
3月,美國通膨數據首次「破8」,再創 40 年新高,4 月的 CPI 也高達 8.3%。
就連馬斯克也直言不諱地說:美國實際的通貨膨脹水平比官方數據要糟糕,並且通膨可能會在2022年持續一整年。
通膨高企,物價高得讓人絕望,美國民眾怨聲載道,直接導致拜登支持率屢屢下挫。民調顯示,拜登支持率降至 41.3%,不僅創下就職期間的最低水平,甚至是 60 多年來當選總統的倒數第二。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高通膨高企到底是怎麼回事?降低關稅真的能解決美國高通膨高企嘛?
今天,筆者投研雙傑就聊聊美國通貨膨脹那點事。
美國發動毛衣戰,然後呢?
如果說好萊塢是全球最強的電影輸出地,那麼中國製造則是:它們無孔不入卻處事低調。
一個叫 Sara Bongiorn 的美國女作家,十年前出版過《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暢銷書。書中提到家中從衣服鞋子,到兒童玩具,再到家居工具,所到之處皆為「中國製造」,離開了“made in china”,生活寸步難行……
美國 ZF「發現」了自己對中國製造的諸多依賴,但最可怕和危險的是軍事技術領域的依賴。比如,美國 F-15 戰鬥機和 V-22 傾轉旋翼運輸機上使用的一些電子元件就是「中國製造」。
在中國製造鋪天蓋地面前,川普在競選總統時喊出「美國工廠僱傭美國工人為美國人生產產品」,為其贏得了不少支持。2018 年,川普發起了毛衣戰。
美國發動的毛衣戰是全面的,從洗衣機等日常用品,到鋼鐵等製造業材料無一倖免,對價值超過5,500 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不同程度的懲罰性關稅。
增加關稅的結果可想而知,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企業又將生產成本轉嫁到消費者,不斷推高物價,通膨率也水漲船高。
疫情、俄烏衝突、全球糧食危機等黑天鵝的接連發生,美國開始直面 40 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
汽油上漲 48%,二手車上漲 35.3%,食物上漲 8.5%,美國人也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不敢吃貴得離譜的牛排,也不敢開車,有些人就算開也是直奔鄰國墨西哥加油。
通膨高企,讓美國居民對拜登 ZF 的不滿情緒徹底激發。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已跌至41.3%,創歷史新低,自艾森豪威爾以來,支持率低於這個成績的美國總統只有川普。
更有分析認為,持續的高通膨可能會讓民主黨在 2022 年中期選舉失去對國會的控制。
考慮到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拜登也終於想明白了,如果繼續執行川普時期的高關稅,只會給自己添堵。
那麼,降低關稅真能解決美國高通膨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搞懂通貨膨脹是什麼,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美國的高通膨。
誰才是美國高通膨的「罪魁禍首」?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給定貨幣的購買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在美國,這一給定貨幣就是美元。購買力下降速度的定量估計,可以用一段時間內選定的美國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平均價格的上升來反映(CPI)。
總體價格水平的上漲(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意味著 1 美元能買到的東西較之前少了,用白話來說,就是錢不值錢了。
最常用的通貨膨脹指數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 CPI(Consumer Price Index),絕大多數國家使用 CPI 作為核心指標來測量通膨的變化情況,美國也不例外。
美國當前的CPI「籃子」主要包括:住房、交通、食品、醫藥等等。這一指數跟蹤了 93% 美國人的支出,能夠較好地反映美元的購買力變化情況。
問題來了,通膨(CPI)是不是越低越好?
答案可能有點反常識。
通膨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有一個合意值,就是理想值的意思。OECD(一般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和發達國家,一般將通膨目標設定為相對低的 2%,美國也不例外。
讓人不安的是,從 2021 年下半年開始,美國通膨率不斷走高,連續 14 個月超過 4%,而且離既定目標 2% 漸行漸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通膨還將持續。
至於美國高通膨的原因。
用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來說,有不同的解釋。
按弗里德曼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隨時隨地就是一種貨幣現象。
通貨膨脹發生在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增長超過經濟增長時。
15 世紀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後,大量黃金白銀流入西班牙和其他歐洲經濟體,貨幣供應量迅速增加,導致貨幣貶值,物價迅速上漲。
從長期來看,貨幣主義的觀點當然沒問題,但短期來看,事情就變得比較複雜了。為了便於分析,本文採用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
新凱恩斯主義認為,驅動通膨的機制可分為三種:需求拉動型通膨、成本推動型通膨和固有型通膨。
這次美國的通脹問題,可以分解為以上三項,佔比分別是 11%、8%和 25%(引自中金公司),還有其他的未分類擾動因素。聽不懂不要緊,大家不要慌,且聽我慢慢解釋。
我們先說說需求拉動型通膨(demand-pull inflation),當貨幣和信貸供應的增加刺激了經濟體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體需求,使其增長速度快於該經濟體的生產能力時,就會出現需求拉動型通脹。
為了方便理解,我結合供給曲線稍微給大家解釋一下。
如果需求因種種原因擴張,那麼需求曲線會向右上方移動,從而推高物價。
在美國,拉動需求擴張的罪魁禍首主要是疫情期間實施「強刺激」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延伸閱讀:橋水基金Ray Dalio:川普的「零利率政策」意味著什麼?
成本推動型通膨(Demand-Pull Effect inflation),是生產過程投入物價格上漲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生產的成本在向上走。
從圖形來看,如果一個國家的生產成本因為某些原因而上升,那麼供給曲線會向左上方移動,從而推高物價。
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包括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還包括戰爭、匯率、經濟制裁等人為因素。
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中東戰爭期間,美國就因兩次石油危機而通膨高企。今天,俄烏衝突再次推高油價,不同的是,這次美國不僅要面對石油衝擊,還有面對勞動力極度短缺,供應鏈瓶頸等帶來的成本飆升問題。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價格/工資的螺旋上漲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小王掐指一算,預感下個月通膨是10%,為了維持正常生活水平,他就和老闆說下個月工資要漲 10%。
另一邊,老闆也預期通膨是 10%,想著自己也不能虧本,於是他將產品價格也調高 10%。
結果,下個月通膨真變成 10%,當小王和老闆正慶幸自己神機妙算時,殊不知已經掉入通貨膨脹的怪圈。這種社會性的預期一旦形成,物價/薪資就會輪番上漲,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具體看一下以上三種通脹壓力在美國是如何發揮「魔力」的。
美國高通膨為何難降溫?
疫情期間,美國 ZF 重拳出擊,大量印鈔,大把撒錢,先後注入 5 兆美元資助個人、企業和提升醫療設施。
同時,聯準會也重啟量化寬鬆,3 個月內購買了 2.43 兆美元債券,力度堪比 2008 年金融海嘯第一次量化寬鬆。
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了市場整體需求,市場一片繁榮景象。不僅美股屢創新高,就業市場也一片向好(4月失業率僅為3.6%),居民更是抑制不住剁手熱情,只不過從外出剁手變成了網上剁手,線上銷售額比疫情前激增 61%,創下歷史新高。
在美國一籃子商品中,醫療保健類、居家類(如遊戲、玩具、家居用品、食品飲料、寵物相關產品等)等商品最為典型,它們均因旺盛的需求,價格暴漲,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需求拉動型通膨。
人們瘋狂地買東西,導致供應鏈因創紀錄的需求而窒息。
2021 年下半年,消費品的大量湧入,讓佔全美集裝箱進口量 40% 的洛杉磯、長灘港扛不住了。上百艘等待裝卸的船舶在港口外排起了長隊,平均等泊時間 16.1 天,是平常的 5 倍不止。
2021 年,由於商品長期滯留港口,許多美國人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缺貨聖誕節」。《大西洋月刊》撰稿人德里克·湯普森為了買生活用品,連跑好幾家超市,貨架基本被洗劫一空,就像「颶風登陸前超市裡罐頭區的貨架」,讓人驚慌。
為了解決供應鏈危機,拜登專門下令要求美國西海岸的港口實行全天候運營,一天 24 小時,一周連續 7 天都工作,俗稱 “007”。
但仍然於事無補。
因為美國港口真的非常缺人,無論是碼頭卸貨工人,還是把集裝箱運出碼頭,運往全國的卡車司機,各個崗位就沒有不缺的。
數據顯示,美國運輸倉儲和公用事業職位空缺數高達 540 萬,佔整體職位空缺的半壁江山。
為什麼這麼缺人?是工資太低?
明顯不是。
據美媒報導,目前美國西海岸港口碼頭工人的平均年薪 18.2 萬美元,這還只是普通員工的工資,工頭工資更高,要知道紐約律師平均年薪也才 17 萬美元。更誇張的是,快遞小哥的時薪都有 40 美元,大膽算了下,不吃不喝乾幾年,30 歲退休不是夢。家人們,組團去美國送快遞嗎?
對於美國勞動力短缺的原因,眾說紛紜。
一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間,美國 ZF 大量印鈔,給居民發放巨額失業補貼,導致大部分人習慣躺著拿錢,不願意工作,催生「大離職潮」。
面對大把撒錢的「後遺症」,美國 ZF 不得不減少或停止失業金的補助,但要讓那些習慣了「躺平」的美國人重歸職場,似乎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就業市場人工缺口屢創新高,3 月份更是高達 1150 萬人。
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提前退休。數據表明,美國 55 歲以上人群勞動參與率顯著低於疫情前。而且這些退休人員超過八成不會重回職場。
缺人的結果就是,各企業開啟瘋狂撈人模式,不斷提高薪酬和待遇來吸引或者留住員工,導致了企業成本飆升。
除了缺人,許多美國本土製造企業還籠罩在 2019 年關稅戰的陰影中。當它們不能進口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產品時,只能退而求其次,轉戰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國家。
但由於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工人素質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運輸不便等問題,導緻美國企業生產成本不斷飆升。
不少廠家吐槽自從把生產轉移到越南後,成本要比中國高 50%,墨西哥成本更高。此外,一些化學原料和電子元件,除了中國,其他國家根本找不到替補。
同時,俄烏衝突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發動的嚴厲經濟制裁,不斷推高石油和糧食價格,也給美國通膨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勞動力短缺、供應鏈拉胯、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企業生產成本被不斷推高,而企業只能通過漲價來填坑,這就引發了我們說的成本推動型通膨。
延伸閱讀:金融時報示警「俄烏戰爭加劇通膨、信貸風險」!微策略CEO : 比特幣將因此更吸引人
而固有型通貨膨脹主要與價格、工資的螺旋上漲有關。
據報導,美國的工資漲幅當前穩定在歷史最高水平,維持在 5.2%-5.6% 之間,遠高於疫情前的3.4%,但工資水平並沒有跟上物價上漲的速度,高物價正在侵蝕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
民調顯示,94% 的美國人對通貨膨脹感到擔憂,許多美國員工正在進行或考慮跳槽,以實現大幅漲薪。
而大面積的漲薪,只會加劇通膨壓力,70 年代的工資——通膨螺旋或將捲土重來。
在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和固有型通膨這三股勢力共同轟炸下,通膨率從 2019 年的 2.9% 一路狂奔至當下的 8.3%。
面對高通膨,一向「穩」字當頭的聯準會也坐不住了,態度直接來了個 180 度大轉彎,從最初向所有人保證「通膨是暫時性的、將自行消失」,到如今「不惜一切代價抑制通膨」,甚至上演史詩級加息戲碼,但加息就能抑制通膨嗎?
抑制高通膨,有什麼招?
近期美國高通膨引發市場和 70 年代的通膨相比較。
1970-1980 期間,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油價上漲放大了其它通膨因素,再加上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寬鬆貨幣政策,美國通膨水平一度高達 14.8%,最後,被保羅·沃爾克領導的聯準會嚴厲政策所征服。
相較於沃克爾時期來說,如今的聯準會信用更好,面臨的困難會小一些。
根據弗里德曼貨幣主義的觀點,各國應對通膨一般都會採取加息舉措,說明貨幣政策對於抑制通膨是有效的。尤其美國作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國家,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於利率變化更為敏感。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加息乃至縮表對抑制通膨那麼有效,那為何聯準會不早點採取行動呢?
這實際上涉及到取捨問題,即就業(經濟增長)與通膨,聯準會通常以穩就業(經濟)為先,故此前對收緊貨幣一直比較猶豫。如今,看著居高不下的通膨率,聯準會也苟不住了,大刀闊斧進行加息、縮表。
至於之後加息力度如何,持續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加息將是 2022 年美國貨幣政策的主旋律。
但聯準會一直加息,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比如現實的利率倒掛問題,這造成很多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我們在之前的內容裡已經分析過。
控制通膨,聯準會收緊過剩的流動性是必要的,但僅依靠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來應對疫情下的通膨問題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當前美國通膨問題早已不僅僅是貨幣因素,其直接壓力來源是美國面臨的供應鏈矛盾,勞動力市場矛盾,關稅加劇了商品輸入型通膨矛盾等。
因此,美國要走出高通膨困局,不僅要嚴肅貨幣紀律,還要擯棄當下錯誤的對抗思維,運用好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界限還儼然存在,不容模糊;另一方面,各國的利益互相滲透、互相交織、互相影響、互有所求,換句話說,各國的利益不再是互相孤立、互相隔絕、互相封閉、互不相干。
人類已經進入了不應該也不可能孤立地封閉地看待「國家利益」的時代。
參考文獻:
1.Yellen on US Inflation, Russia Sanctions, China Trade
2.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Sara Bongiorn
3.Biden Job Approval Stuck in Low 40s,JEFFREY M. JONES
4.Sen. Warren accuses supermarket chains, execs of profiting from inflation,Kery Murakami
5.Guide to Inflation?JASON FERNANDO
6.Why Global Supply Chains May Never Be the Same | A WSJ Documentary
7.通貨膨脹:細數導致世界各地生活成本上升的七大原因,貝思·蒂敏斯
8.為什麼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不停上升?穆罕默德·閔沙維
9.美國物價飛漲讓人們生活艱難,除了CEO,王雅林
10.美國港口世紀大擁堵背後的真相,韓軍
11.中金:美國通脹,拐點之後又如何?劉政寧張文朗等
12.美國通脹何時見頂?解運亮
13.高通脹時代來臨,陸炎輝
14.我們對美通脹及聯儲政策是否存在誤判,李迅雷
15.以誰為師?加藤嘉一
📍相關報導📍
拜登挺鮑爾「緊縮貨幣」對抗通膨;Fed 理事:接下來每次會議都應升息2碼!
SBF:通膨是壞事嗎?增加貨幣供給的通膨是中性的,坎蒂隆效應後的分配不均才是「壞通膨」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