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AI 與腦機介面快速發展,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發文強調「隱私是 AI 時代的核心議題」,並從「自由保障、制度秩序與科技進步」三大面向系統解析支持隱私的原因。
(前情提要:Meta 前高管爆料祖克柏舔共罪狀:秘密造「臉書台港言論審查」工具、出賣Facebook用戶隱私)
(背景補充:如何檢查交往對象的ChatGPT?現在它記憶力升級,記得所有用戶隱私)
隨著 AI、腦機介面等技術迅速進展,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今日發表長文,重申「隱私」的重要性,主張這不僅是個人權益的保障,更是數位時代社會秩序與技術進步的基石。他並從三個維度——自由、秩序與進步——系統性分析支持隱私的理由。
隱私是自由:擺脫「透明社會」的道德壓迫
Vitalik 首先批判 2000 年代盛行的「透明社會」理念,諸如《The Transparent Society》主張全民監控以對抗政府權力濫用。然而實際經驗顯示,透明化不僅未能有效制衡權力,反而導致一般人隱私被犧牲、行動被放大檢視。
他以自己在清邁被民眾偷拍上傳為例,指出即便不涉機密,行為一旦被公開就可能被曲解、失真甚至遭利用。Vitalik 強調,隱私保障的不只是少數異類,而是每一個人在「成為少數」時所需的基本防護。
更進一步,AI 與演算法強化了企業對個人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能力,將逐步推動「差異化定價」、「預測型行為操控」等機制。這將迫使每個人時時計算自身行為的公私影響,進而扭曲生活本質。

隱私是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無形機制
從選舉到法官判決、從政府採購到內容審查,現代社會仰賴眾多機制維持「制度性中立」,而這些機制背後往往以隱私為前提。例如秘密投票制度若被取消,將導致賄選、威脅等「附帶激勵」壓倒本來的政策判斷。
Vitalik 援引博弈理論指出,若每個人都可監控並協調彼此行為,制度就將崩潰於利益結盟的混亂中。而資訊透明的不對等更會導致少數人壟斷協調能力,最終形成資訊寡頭。
此外,他亦警告「政府後門」的制度性風險。儘管「僅限於授權機構監看」看似合理,但實務上,資料常被私企持有、非法販售,或在政權更替、駭客攻擊下外洩。他主張:最安全的方式是「根本不集中蒐集資料」,而將資料控制權交還用戶端,由密碼學保證必要資料的統計性揭露。
隱私是進步:沒有保護機制,就沒有數據
未來的個人化醫療、數位分身與腦機介面應用,勢必依賴大量敏感資料。Vitalik 強調,若缺乏足夠隱私保障,多數人將不願分享資料,導致技術無法推展,社會進步反被拖累。
他舉出數項隱私創新案例,證明密碼學工具的潛力:
-
零知識證明(ZKPs):證明身份、資產來源或年齡,卻不揭露細節,如 Privacy Pools 即利用此技術阻擋駭客資金洗白。
-
全同態加密(FHE):可在不揭露資料內容的情況下進行運算,未來有望與 LLM 模型結合,實現隱私保護下的 AI 推論。
-
設備端運算:透過本地處理而非上傳雲端,降低隱私風險,如使用本機 LLM 濾除詐騙訊息。
-
硬體驗證:要求腦機介面與監視器具公開、可驗證,避免用戶行為被未經授權的方式分析。
他以「AirValent 空氣監測器(如下圖)」為例,設想一套同時保護隱私又能激勵數據共享的設計:資料經 ZKP 處理後可上鏈發布空氣品質數據,卻不暴露個人地點。這類架構正是未來「共享數據、保障隱私」的典範。
在數位監控時代重建「可控的透明」
Vitalik 承認某些領域(如禁止競業條款)可透過限制隱私來強化資訊流動,促進市場開放。但他提醒,若不主動建構隱私基礎設施,將迎來一個資訊全面透明、但只為強者所用的世界。
在這個未來,公民無法控制自己思維的產出是否被蒐集、無法選擇 AI 如何學習自己的資料,更遑論反抗資訊霸權。他呼籲加密社群與開發者攜手推進「開源、普及、可靠且安全」的隱私技術,讓所有人都能在自由與尊嚴中,參與數位時代的演化。
若欲了解更多細節,請參考 Vitalik 的全文:為什麼我支持隱私
📍相關報導📍
Vitalik 提出以太坊 L1 極簡隱私路線圖:內建Railgun、隱私池預設為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