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企業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中,仍然需要爲企業保留一個穩定的持續的經營性營收帶來的現金流,這或許會爲 Web3 帶來更長遠且可持續的發展。
(前情提要:V神喊「以太坊轉回PoW」?全網最完整解析文在這)
(背景補充:V神讚賞迷因幣:Memecoin有趣也要「有意義」!不能淪為少數人致富工具)
昨天 Vitalik 通過參與與點評,間接的為 Railgun 引流,致使其代幣價格上漲了超過 190%。補充一些基本資訊,Railgun 算是 Tornado 的競品之一,通過零知識證明等密碼學演算法做鏈上行為的隱私保護,相比於 Tornado,其可組合性更強,對於 DeFi 產品的嵌套性做的更好一些,在 Tornado 遭遇極大的審查壓力的時刻,扶持一個可替代的競品似乎是 Vitalik 這一系列行為的初衷。
這不禁讓我再次感慨他的影響力之大,但與此同時,這件事也讓我激起了一些思考。
在這位 「加密皇帝」 的意識形態中,對抗審查與對隱私保護的偏好還是比較明顯的,然而這對於 Web3 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麼?又或者說在這個意識形態的指引下,真的會讓 Web3 變得更好嗎,我並不敢十分苟同,因此我希望就這個事件展開討論,探究一下 Web3 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在哪裡,究其根源我認為有必要從究竟什麼才是 Web3 開始。
什麽是 Web3
爲了搞清楚 Web3 的未來,我們必須對當前 Web3 的定義有一個明確而又清晰的認識,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事實上 Web3 爲人詬病的點就在於其概念的模糊, 這雖然讓他在面對質疑時看上去有無限的辯解空間,但同時也極大的製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因爲一個鬆散且模糊的定義或願景的說服力不足,不可能充分激發群體向心力和積極性。
在閱讀了一些資料之後,我認爲發佈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一篇文章比較詳盡且客觀的闡述了 Web3 的定義及發展脈絡,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答案,而且事實上,這個概念對於從業者來說並不陌生:
Web3 uses a range of blockchain-related technologies,offers a read/write/own version of the web, in which users have a financial stake in and more control over the web communities they belong to.
這裡出現了一個關鍵的特徵,在 Web3 世界中,數字資産的所有權將歸還給用戶。 以經典的 Web2 公司 Twitter 爲例,由於用戶所産生的數據是被平台方所擁有,平台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通過 advertising-driven revenue model 謀取利益,但是嚴格意義上這些數據是由用戶産生的,理應爲 用戶擁有,因此由此産生的利益自然是需要被用戶獲得,這也是 Web3 從業者批評 Web2 的一個通用的故事。
在這樣的敘事邏輯中,逐漸形成了對當前 Web3 設計原則的共識,這被記錄在 Ethereum 的官網中,似乎成爲了從業者的聖經:
Web3 is decentralized: instead of large swathes of the internet controlled and owned by centralized entities, ownership gets distributed amongst its builders and users.
Web3 is permissionless: everyone has equal access to participate in Web3, and no one gets excluded.
Web3 has native payments: it uses cryptocurrency for spending and sending money online instead of relying on the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of banks and payment processors.
Web3 is trustless: it operates using incentives and economic mechanisms instead of relying on trusted third-parties.
Web3 當前的問題
儘管 Web3 出現的時間並不算長,卻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融資額日益增長,市值規模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不小的質疑的聲音,總結一下當前對 Web3 的批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這是一個充滿了欺詐、暗箱操作的危險試驗場:已經有大量的負面訊息佐證了這個觀點,層出不窮的 rugpull 和駭客攻擊事件,圍繞著 token 的虛假交易,大量的釣魚網站,讓普通使用者的資產安全面臨著極大的威脅,據 FTC 報導,2021 年初以來,加密騙局已致 4.6 萬人損失超 10 億美元,這個令人心痛的數位背後是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因此而揹負債務,然而任何試圖對 Web3 企業進行監管的聲音都會讓社群充滿抵觸,同時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也從技術上增大了監管的難度;
(2)商業模式波動性極強,且不可持續,大部分企業的生命週期很短:不可否認的是,基於 token 的商業模式是 Web3 成功的關鍵,也成為了 Web3 企業的標配,區別於傳統商業模式,Web3 企業最直觀的收益來源大都是建立在 token 價值的增長上,但是從結果來看,這種盈利模型通常是不持續的;
(3)Web3 基於的區塊鏈技術是昂貴的,而且對電力的浪費造成了環境的汙染:批評者認為公有區塊鏈技術是一項昂貴的技術,使用者使用這項技術通常都需要繳納一筆不小的手續費(Gas),這似乎違背了任何科技的進化路徑,而且由於 ProofofWork 的共識安全性是建立在對一個數學答案的暴力解答,通常這是一個高耗能的場景,每年因為比特幣造成的電力浪費已經超過了荷蘭一年的用電量。
不得不承認的是,以上的批評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才會讓 Web3 出現了這樣的負面評價:
(1)對於 permissionless 的過度追求,讓 Web3 成為了小朋友的祕密基地:
一種無許可的點對點電子貨幣交易系統,是一切故事的開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讓基於區塊鏈技術的 Web3 專案具備了 permissionless 的特性,這帶來了兩個直接效果:任何業務的開展都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許可,同時任何使用者的參與同樣也不需要依賴第三方的許可。這看起來十分美好,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賴技術的力量戰勝了權利,我們為大多數人提供了保護,通過技術實現了 「絕對公平」,然而現實情況未必如我們預期的那樣,這個特性給大多數人帶來的還有極大的風險。
為什麼這和我們的初衷出現瞭如此大的偏差,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因為對 permissionless 的過度追求,讓 「抗審查」 成為了 Web3 的政治正確,任何監管部門都成為了我們抵制的物件,我們追求的絕對公平正在讓這個偉大的事業變成小朋友的祕密基地,因為 「抗審查」 讓我們無需為自己的任何行為承擔任何責任。
事實上由區塊鏈技術所構建的絕對公平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它需要相關參與者對這項技術以及相關的業務模式的認知水平不能出現明顯的偏差,這個條件在早期 「技術論壇」 階段或許成立,但是隨著 Web3 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使用者湧入,這個條件實際上已經被打破,專家和普通使用者之間開始出現了極大的資訊差,而由於對任何監管的抵觸和恐懼,讓 Web3 既缺乏足夠的對普通使用者的保護手段,又缺乏對惡意行為有效的限制手段,這極大的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因為大多數人的利益無法得到最基本的有效保護。
(2)過度的強調激勵和經濟模型卻忽視產品體驗的優化,讓 Web3 企業缺乏構建持續穩定盈利模式的動力,極大的影響了企業的抗市場風險能力:
在所有的 Web3 專案的敘事中我們不難找到對自身經濟模型濃墨重彩的描述,大部分的 Web3 專案的盈利模式通常構建在基於 token 激勵建立起來的複雜經濟模型之上,不斷出現的財富神話,也一度讓人們將這個創新視為是對當前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重塑,然而隨著全球資產市場趨冷,劇烈波動的市值表現,以及不斷出現的 Web3 專案暴雷事件,正在讓這個觀點遭受極大的挑戰。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這種高資金效率的盈利模式,讓很多 Web3 專案方在商業模式設計中過度強調激勵和經濟模型的設計,我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精巧的模式設計,創造新顧客對 token 的需求,通過持續不斷的購買需求將 Web3 企業的市值推高,而具體的經營性業務則被我們忽略或者成為我們商業故事中的一部分,畢竟產品的研發和優化通常意味著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這個現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發了泡沫經濟,催生了大量的 「紙牌屋」 企業,而沒有具有競爭力的實體業務支撐的高市值通常是難以為繼的,從而讓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變得極弱。
(3)Web3 專案的信任建立方式過度依賴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特性,短期內無法提供和傳統 Web2 專案類似的使用體驗:
由於 Web3 專案構建在區塊鏈上,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效能極大的影響了 Web3 專案技術上的承載上限,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受制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高耗能、高成本、高延遲成為了 Web3 專案的特徵,這極大的影響了 Web3 的發展。值得慶幸的是,現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例如 POS、Layer2、Sharding 等很多圍繞著效能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我相信要不了多久,這些的刻板印象將會得到極大的扭轉。
然而似乎總是存在一種聲音,對這些技術方案提出一定的質疑,這些質疑的根源都在於他們認為這些技術方案大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去中心化程度,從而導致可信度的下降。這樣的批評通常來自於 「右翼技術極客」,他們認為只有 Bitcoin 的 POW 才可能帶來終極信任,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保守的觀點,但也折射出來當前基於區塊鏈的 Web3 專案建立信任的方式似乎過度依賴了技術,這不免會讓 Web3 未來的想像力產生了影響,因此如何找到更多的信任建立方式,突破技術發展的限制,是我們的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Web3 的未來發展方向
讓我們重新以客觀和理性視角審視 Web3 行業,圍繞著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似乎變得明朗了:
(1)確定一個明確且具體的 Web3 願景,提煉 Web3 最有價值的特點並加以發揚
Web3 產業目前還處在早期,像一個孩子一樣,產業的發展是需要有意義的,正確的引導才可以茁壯成長,爲了爲行業發展提供更良好的引導,我們需要對 Web3 的願景做更全面和具體 的論述。
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爲 Web3 的願景是它旨在打造一個更美好、公平的互聯網。 然而這樣一個模糊的願景並沒有告訴我們什麽是更美好、公平的互聯網,以及具體實現的路徑,以至於人們已經逐漸將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和公平、美好之前畫了等號,這是一個 狹隘的。
我認爲 Web3 不應該被狹義的理解爲試圖用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完全替代現有主流的互聯網技術架構,去中心化和匿名性隻是 Web3 行業廣泛採用的區塊鏈的技術特徵,但是這不 應該成爲限制我們想像力的枷鎖,是時候重新思考 Web3 帶給我們真正的價值是什麽了,我認爲以下幾點似乎更加的具有代表性:
低成本的信任引導:透過觀察一些成功的 Web3 業務方向,不難發現一個特點,無論貨幣,還是金融,這些業務在 Web3 出現之前大都是由國家或超級企業所壟斷的,因爲這些業務的開展通常 需要極強的信任背書,而 Web3 可以在短時間內涉及這些領域並取得不錯的成績,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利用技術的力量,創建了一種全新的信任建立範式,極大的降低了信任引導的成本 。 這個特徵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 Web3 的業務創新範圍變得更廣,將對一些原本高門檻的業務進行創新的權利下沉到了更廣的用戶群體中,這是 Web3 帶給我們的最底層的 價值。
可驗證的互動體驗:在搞清楚 Web3 的底層價值後,我們需要思考 Web3 産品相比於其他産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麽,這將影響我們的産品設計思路和市場推廣策略。 我認爲 Web3 産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它可以給用戶一種可以被驗證的交互體驗,我們知道區塊鏈的一個技術特性是這個系統中維護的一切數據和操作都是不可被篡改,且公開透明 ,這讓 Web3 産品可以向用戶證明,或者用戶有理由相信,在 Web3 産品中的一切行爲和結果都是可以被驗證的。 因此在一些需要「自證清白」且質疑度高的場景下,Web3 産品將會更有競爭優勢。
創新且靈活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基於 Token 激勵的經濟模型,還是基於 DAO 的模型模型,都向我們展示了 Web3 在商業模式上極強的延展性,正是建立在可驗證這個基礎前提上, 我們有了在更多不同利益相關群體實現有序協作的能力,就像 A16Z 合夥人 Chris Dixon 所說的那樣,Web3.0 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讓各方參與者在不同時期均能 做出貢獻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利益。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經過總結,一個明確的 Web3 願景漸漸浮現出來:
Web3 通過一系列區塊鏈相關技術,旨在創建一種以 “低成本的信任引導、可驗證的交互體驗和創新且靈活的商業模式” 爲特徵的業務設計範式,實現對現有 Web 應用的補充。
(2)探索多維度信任建立方式,拓展業務範圍,實現新一輪成長
雖然降低信任成本是 Web3 說故事的人敘事的核心,但是當前單純以技術作爲唯一的信任來源的解決方案相比於傳統中心化機制,信任成本反而過高,歸根到底是因爲這種信任建立方式 之於一般用戶的認知成本過高,而一般用戶才是 Web3 下一步發展的土壤,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出了技術以外,更多維度的信任建立方式,通過保護普通用戶權益的方式,拓展業務範圍 ,實現更長遠的突破。
在這樣的結論支持下,我們似乎可以抱著更開放和柔和的態度,面對那些看起來有些違背 “去中心化” 原則的方式,爲了 Web3 更長遠的發展,適當的放棄作爲 “技術極 客」 的執念和理想主義。 以監管爲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盡可能的迴避它,而是要討論如何引導監管邊界的確定,使得其對 Web3 行業發展更好。 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願景的確立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我認爲隻要建立在不違背上述三個 Web3 行業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任何對於創新和普通用戶權益的保護的方式將 將給 Web3 帶來新一輪成長的動力。
(3)穩定的經營性收入,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有效率且可持續的 Web3 商業模式
我認爲我們需要承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組織依然是推動 Web3 發展的主體單元,因爲目前基於 DAO 的治理模式的決策和執行效率明顯弱於中心化商業機構,因此我們將面臨一個 不可迴避的問題,如何在 Web3 企業、使用者和相關利益者之間建立更有效率且可持續的利益分配及管理模式,這決定了 Web3 未來發展的上限。
當前我們似乎達成了一個共識,大多數 Web3 企業的收入來源於一部分被鎖定且隨時間解鎖的 Token 的所有權。 然而這樣的方式或許已經展示了它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在 Web3 企業的財務報表中發找到答案,通常 Web3 企業具有極高的非經營性收益,經營性收益十分少。 這是因爲我們已經習慣了讓渡企業的經營性收益,透過這部分資金刺激 Token 的高成長性,進而維持更高的非經營性收益的範式。
而這或許是問題的根源,對非經營性收益的過度依賴,一方面很容易讓企業陷入隻聚焦於 Token 價格的刺激,從而忽略對産品本身的優化疊代,讓企業應對資本市場波動的風險 抗性變得很差,另一方面,伴隨著 Token 的釋放進程,項目的所有權逐漸向社區轉移,這將非常容易使企業的産品發展規劃陷入短期主義的陷阱中,因爲無法向企業提供持續的 激勵。
綜上所述,我認爲 Web3 企業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中,仍然需要爲企業保留一個穩定的持續的經營性收入帶來的現金流,這或許會爲 Web3 帶來更長遠且可持續的 發展。
結語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變革和機會的十字路口中,因此迴歸平靜,重新審視我們所熱愛的事業,我們會找到屬於我們的榮光。
📍相關報導📍
V神:以太坊 blobs 走向大規模普及,L2 需往四大方向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