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旗下的貨幣監理署(OCC)22 日公告宣布,將允許銀行及任何受聯邦監管的金融機構,在無需特殊授權的情況下,為民眾提供加密貨幣的託管服務;這意味著,摩根大通(JPMorgan)、高盛(Goldman Sachs)和美國銀行(BofA)等都能合法託管加密貨幣,理論上也讓投資人能更輕易地接觸到加密貨幣的買賣行為。想當然耳地,這項消息也讓這陣子一直風平浪靜的比特幣(BTC)市場,出現了一波振奮人心的漲幅。
(背景知識:專訪華爾街機構投資人|什麼是託管?為什麼富達 FDAS 取得紐約「信託執照」很重要?)
美國貨幣監理署日前宣布,將放寬一般銀行從事加密貨幣託管業務的限制,大增投資人接觸的管道;消息一出,市場情緒大振,不僅比特幣在 24 小時內上漲 5% 一度來到 9,660 美元左右,以太幣(ETH)更是大幅飆升了 12%。
根據貨幣監理署發表的公開聲明,其闡述了國家銀行和聯邦儲蓄協會將能開始為客戶提供加密貨幣託管服務;前 Coinbase 首席法律顧問、現為貨幣監理署代理負責人的布魯克(Brian Brooks)表示,他們必須確保銀行有權力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當中也包含了加密貨幣。
動區先前報導,知名加密基金管理機構 Grayscale 於月中發表了 Q2 財務報告,其 Q2 流入的資產總額達到了 9.05 億美元,幾乎是今年 Q1 的兩倍之多;此外,Grayscale 在報告中指出,其資金流入有高達 85% 來自於機構投資人。
延伸閱讀:Grayscale Q2 報告:BTC ETH等信託產品「資金翻倍」至 9.05 億美元,創單季新高
延伸閱讀:深度探討|推特創辦人Jack Dorsey的權力下放計畫: 藍天 BlueSky 背後究竟想改變什麼?
現在,銀行將能在受監管、合規的環境下提供託管服務,也意味著更多注重監管許可的機構投資人,將能大膽地進場投資;研究機構 CoinCenter 的研究主管 Peter Van Valkenburgh 就表示,在加密貨幣的託管層面上,中心化實體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好消息是,由於 OCC 的新政策,託管服務將會面臨到更多的競爭。
儘管,金融機構加入了託管業務的競爭行列,但這也不代表他們會在短時間內就主導市場;要知道,一些加密貨幣交易所,例如 Gemini、Coinbase 等巨頭,都已經有了高度專業化的託管服務,甚至也同樣通過了紐約州嚴苛的監管審查。
Gemini 的首席合規長帕爾曼(Noah Perlman)受訪時就說道,OCC 的聲明證實了 Gemini 長期以來的監管方式是妥當的;知名託管機構 Anchorage 的 CEO 麥考利(Nathan McCauley)也表示,OCC 解決了監管在透明度上的欠缺,並清除了機構進場的阻礙。
銀行取代託管機構?
問題來了,在 OCC 的公開聲明過後,銀行是否有機會取代現存的加密託管機構?
數位資產經紀商 Bequant 的機構負責人馬肖利(Alex Mascioli)表示,儘管他認為銀行最終還是會推出相關的託管服務,但是對於已經存在的託管商來說,在短期內是不會出現什麼變化的;不過,馬肖利表示,這應該會促使一些成熟的投資人更認真地看待這塊領域。
馬肖利繼續說道,機構投資人比較可能信任一些能提供機構級託管服務的知名加密企業,而不是那些經驗較少的傳統機構;他還嘲諷了一番曾在過去抨擊比特幣的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ime Dimon),其曾在 2017 年 9 月指控比特幣是一場騙局。
延伸閱讀:所以高盛誤會了什麼?前員工批 :「比特幣不適合作為資產」是嚴重的不當推論
延伸閱讀:500強企業安聯:正在開發與「摩根 JPM Coin 類似」的穩定幣
加密錢包商 Curv 的 CEO 馬林格(Itay Malinger)則說道,他認為很快就會有許多銀行試圖踏入這塊領域,不過銀行業仍有不少旅途要追趕;與大部分業內人士的看法相同,馬林格也認同 OCC 的做法,並表示當傳統金融機構踏入加密貨幣產業,這塊領域才會出現真正的成長。
話雖如此,麥地奇銀行(Medici)的 CEO 波伊爾(Ed Boyle)已對外表示,他們短期內並不打算拓增加密託管業務;他表示,加密託管服務這與銀行並無關聯,必須等到銀行真的有動機成為加密貨幣的交易場域或貸款方,才有可能觸及到這塊領域。
我認為,成為一個加密貨幣託管商,是通往例如貸款等更有價值的活動上的墊腳石。
📍相關報導📍
Wirecard的警示故事:德國 FinTech 之星為何跌落神壇,MCO, Wirex卡會受影響嗎?
Defi最後一塊拼圖?託管商 Anchorage 合作”Silvergate銀行”推出機構級「加密抵押借貸」服務
瑞士|加密貨幣銀行 SEBA 基於 Corda 提供證券代幣化服務,包辦發行 轉讓 清算 託管等功能
讓動區 Telegram 新聞頻道再次強大!!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
LINE 與 Messenger 不定期為大家服務